從容面對分離焦慮,快樂上學去!
孩子即將來到人生中第一所學校,相信爸爸媽媽心情難免忐忑不安,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適應、會不會大哭…。對孩子來說到陌生的環境及更換新的照顧者都需要時間適應,這時候更需要親師共同合作協助寶貝。第一次上學的孩子一定會不想離開爸爸媽媽,像無尾熊一樣邊哭邊黏在你們的身上,這都是很正常的反應喔!當孩子入中心時,會先由主帶老師到門口迎接向孩子介紹自己,並給予擁抱及溫柔的語調安撫孩子,一同帶著孩子認識新的環境。
孩子入學的這個時期是孩子發展「分離焦慮」最為高峰的時期,Bowlby(1969)提出嬰兒在6~8個月大時開始主動找主要照顧者親近,注意主要照顧者的活動,更會用牙牙語或是哭泣聲來引起主要照顧者的注意。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會顯露出焦慮和哭泣,此種反應直到12~18個月大時達到最高峰,而在嬰兒期發展上稱為「分離焦慮」,這是嬰兒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孩子入中心前會運用漸進式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熟悉新的生活作息、中心環境及最重要的與老師建立依附關係!透過分享此文章,讓即將加入大同托嬰中心的家長,能了解孩子的發展進而做好以下準備,讓孩子能更順利的適應校園生活喔!
孩子剛開始上學時,由於一下子接觸的環境擴大許多且陌生,往往會發生怕生的狀況,而黏著爸媽不放;也往往會因為分離,就表現出不安、焦慮或大哭大鬧的抗議反應,這正是孩子「分離焦慮」的表現,因為孩子深怕爸媽走掉之後就不再回來,所以想用這樣的方式留住爸媽、不要離開。孩子入學的這個時期是孩子發展「分離焦慮」最為高峰的時期,Bowlby(1969)提出嬰兒在6~8個月大時開始主動找主要照顧者親近,注意主要照顧者的活動,更會用牙牙語或是哭泣聲來引起主要照顧者的注意。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會顯露出焦慮和哭泣,此種反應直到12~18個月大時達到最高峰,而在嬰兒期發展上稱為「分離焦慮」,這是嬰兒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孩子入中心前會運用漸進式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熟悉新的生活作息、中心環境及最重要的與老師建立依附關係!透過分享此文章,讓即將加入大同托嬰中心的家長,能了解孩子的發展進而做好以下準備,讓孩子能更順利的適應校園生活喔!
每年都在校園門口迎接新生,同時也看著「骨肉分離」戲碼不斷上演的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園長陳澤佩說,「分離焦慮」是孩子常見的情緒狀態,並非發展落後的表現,而是孩子心智進展上具體的調適歷程。每個孩子因個性不同,面對與爸媽分離的反應也就不盡相同,性格開朗的孩子也許哭一下就能平復心情;若孩子性格較內向,焦慮情形則有可能持續較久。
上學前,該先做哪些準備?
無論大人或孩子,面對分離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預作準備」。在孩子上學前,提供爸媽幾個小技巧,可幫助孩子減少不適應情況的發生。
- 鼓勵孩子探索、練習短暫分離
- 共讀與實地體驗,陪孩子做好準備
此外,爸媽也可利用情境或是共讀快樂上學的圖畫書等方式,讓孩子做好入園的心理準備。例如,帶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讓孩子對未來的學校有初步認識告訴他學校裡有哪些趣味活動,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對上學的期待,也降低日後對陌生情境的恐懼。
- 預先調整作息、培養自理能力
現代家庭少子化,爸媽的過度呵護,常使得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自理能力,爸媽一不在身邊,孩子就手足無措,導致分離焦慮更嚴重。因此,平日就應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物、吃三餐、刷牙上廁所、收拾玩具等等,讓孩子有自信可以獨立,不再害怕離開爸媽。
- 爸媽放寬心,避免焦慮情緒感染孩子
上學後,如何化解孩子的難捨難離?
即使在心理和生理上似乎都做好萬全準備了,仍有可能面對站在幼兒園門口淚眼汪汪的孩子、或死命抱住爸媽不放手的狀況。以下幾個方法,希望能減少「慘案」發生,讓親子安然度過分離焦慮。
- 以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離開前,記得和孩子說再見
- 「放心離去」及「準時出現」
建議爸媽,還可以和孩子約定放學後要做的事,如:一起散步、吃點心,盡量和孩子相處、給予充分的關懷,讓孩子知道親子之間絕不會因上學更疏離,反而更加親密。
- 維持良好的親師溝通
此外,爸媽也可以主動告知老師孩子的喜好、與孩子相處的訣竅,並常跟孩子說:「你要做什麼,都可以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忙你。」不僅可以紓解孩子的不安、增強孩子對環境與人的親近,也可讓孩子順利與老師建立情感。
文章摘自:信誼好好育兒網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1074
(文章發布日期2025年8月11日)